首页 > 数字 > 正文

被高瓴给出62.5亿元估值的公司,又申请IPO了

2022-11-25 17:31:40来源:36氪  

淡马锡和高瓴共投了3.7亿元,让该公司的估值在一个月内从28亿元涨到62.5亿元。

招股书说,英诺伟“是一家以研发为驱动的公司”,这话一点也没错,2020年以来光研发投入就近5亿元,还略高于同期营收,只不过占营收比例却是连年下降,而且研发成本中“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达到3.78亿元,咱就是说,啥叫“人才即生产力”?这就是。

另外不得不说,高瓴对这类公司也偏爱有加,不光英诺伟,再如百济神州,一级市场加上美股、港股和A股总融资额超过660亿元,年亏上百亿都不叫个事儿,高瓴不光在2014、2015年投了其B、C轮,目前百济神州更是高瓴HHLR第一大重仓股。这么一比,英诺伟亏的真就是洒洒水啦。(投中BBKing)


【资料图】

首次冲刺港股失利后,这家医疗器械公司再次站上IPO的跑道。

近日,上海英诺伟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诺伟)在招股书失效后,一周后又申请在港上市。

通过提供非血管介入手术整合解决方案,英诺伟把产品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虽然部分产品贡献了数亿元的收入,但由于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以及巨额的研发投入及员工股权激励费用,还是让这家公司在2年半的时间里亏了10.7亿元。

大笔开支的背后,离不开投资者的坚定支持。在上市前的六轮融资中,该公司共拿到约8.88亿元,其中淡马锡和高瓴就投了3.7亿元,并让其估值在一个月内从28亿元涨到62.5亿元。

这也是基于对该公司前景的看好。除开已经成功商业化的产品,按照灼识咨询的说法,他们的核心产品等离子手术设备(NW-100)技术含量超高,是中国首款且有可能成为全球首款获批应用于消化科介入手术的等离子电外科医疗器械。

不过毕竟还没有正式上市销售,在政策、疫情、竞对等因素影响下,该产品最终能否赢得市场的认可,从而帮助英诺伟获得更高的价值,还有待时间进一步检验。

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2年半亏了10.7亿元

作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英诺伟提供非血管介入手术整合解决方案,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资料显示,非血管介入手术是指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通过人体的小切口接近病灶而无需进入血管系统的微创手术,内窥镜、有源医疗器械及无源耗材则是该手术中最常用的医疗器械。

该公司旗下包括33款已获批准的产品和15款在研产品。前者包括九种内窥镜及相关产品、二十种无源耗材及四种有源医疗器械,其中等离子手术设备(NW-100)及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器为核心产品。

等离子手术设备(NW-100)为有源电外科医疗器械,可将电流转化为等离子体,并可应用于各种主要非血管介入手术。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器被设计用于前者,是一种软性医疗器械,通过内窥镜插入,可以在盐水环境中移除消化道内的息肉。

虽然该公司已有部分产品实现了上市销售,但仍处于长期亏损状态,两款核心产品也尚未商业化。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至2022年6月的报告期,其营收分别为1.37亿元、2.55亿元、0.98亿元,净亏损则分别达到了1.71亿元、6.95亿元、2.04亿元,相当于2年半亏了10.7亿元。

针对自身的净亏损远超营收,英诺伟的解释是,主要原因是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及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亏损等。在报告期内,前者合计约为7.35亿元。

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7月,该公司向104人共授出约1693万股股份。其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严航一人独得约1188万股股份。上市前,严航直接持有该公司约26.4%的股权,算上间接持有及他人授予的投票权,共拥有约63.4%的表决权。

此外,英诺伟也将自己定位为一家研发驱动型公司,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报告期内,该公司的研发成本合计达到了4.93亿元。

这样的大手笔,也让该公司吸引到了来自全球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医疗器械公司的人才。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其研发团队超过了80名成员,同时也拥有了295项注册专利及专利申请。

淡马锡、高瓴出手,估值一个月涨了34.5亿元

英诺伟成立于2009年,不过直到3年后,严航才加入这家公司,并直接担任了总经理。

2014年5月,身为严航的哥哥,同时也是A股上市公司凯利泰总经理的袁征,成为了英诺伟的控股股东。6个月后,严航用600多万元拿到了该公司约59.7%的股权,最终成为了新的控股股东。

事实上,严航与凯利泰的关系也非常紧密,他不仅是该公司的天使投资者,同时也在2019年4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担任了董事一职。

在凯利泰和英诺伟拥抱资本的过程中,淡马锡和高瓴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先说凯利泰。高瓴于2020年一季度成为其前十大流动股东后,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都位列其中。2020年5月,淡马锡和高瓴还准备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凯利泰定增,不过合作最终告吹。

再看英诺伟。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共完成了六轮融资,合计融资约8.88亿元,引进了淡马锡、高瓴、博远资本、泰康保险等股东,估值也从2019年的5.91亿元,一路飙升至2021年的62.5亿元。

其中,在2021年9月至10月的C1和C2轮融资,淡马锡和高瓴都出手投了该公司。淡马锡用2亿元拿到4.2%的股权,高瓴则花了1.7亿元拿到3.5%的股权。该公司的投后估值也在一个月内,从C1轮的28亿元变为了C2轮的62.5亿元,涨了34.5亿元。

针对C1轮融资完成后的估值低于C2轮融资,英诺伟解释称,原因在于C1轮融资是通过当时现有股东向投资者转让股份的方式进行,其代价是股东考虑自身业务及投资安排后经公平磋商最终确定。

事实上,投资人之所以愿意给出高估值,也是因为看到了英诺伟在商业和研发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其中,该公司在2021年7月至8月完成核心产品的注册临床试验,并向中国国家药监局提交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其后于2021年10月向欧盟评审委员会提交注册材料。同时,该公司的多款产品开始在海外及国内市场商业化,重组并完成整合自身的企业平台去开发内窥镜、有源医疗器械及无源耗材。

百亿美元市场,入局门槛相当高

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非血管介入手术拥有风险更低、疼痛更小、恢复期更短、准确性更高、实时可视化等优势。在非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此类手术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全球已进行的非血管介入手术数量,在2021年为1.13亿例,预计2030年将达到2.56亿例。其中,中国已进行的非血管介入手术数量在2021年为0.34亿例,预计2023年将达到0.89亿例。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灼识咨询资料显示,对于全球市场的规模,适用于非血管介入手术的内窥镜在2021年为15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21亿美元;等离子体电外科医疗器械在2021年为3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131亿美元;非血管介入手术无源耗材预计将从2021年的299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571亿美元。

看到这块蛋糕的不止是英诺伟,南微医学、波士顿科学、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狼牌、史赛克等公司在非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也早有布局。这也意味着,当英诺伟在向全球市场拓展时,除了政策、疫情等带来的影响,也必然会面临众多强劲对手带来的直接压力。

不过英诺伟的底气在于,自己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泛,而且销售渠道庞大。

该公司首款产品于2010年在中国获批以来,其实力在中国已获得超1500家医院的认可。按照灼识咨询的说法,其产品适用于包括泌尿外科、消化科、肝胆外科、呼吸科、胸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及普外科,是全世界少数能够提供实施非血管介入手术的主要医学专科内窥镜、有源医疗器械及无源耗材整合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此外,他们的核心产品等离子手术设备(NW-100)为中国首款且有望成为全球首款获批应用于消化科介入手术的等离子电外科医疗器械。

这些核心产品还有待市场认可,最终的商业化效果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在此之前,英诺伟的部分产品却因质量不过关而被监管部门处罚。

虽然经济损失不大,但因为产品所处行业特殊,对公司的声誉还是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英诺伟也提醒,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在所有重大方面受到严格监管,如果未能遵守相关法规,可能对自身业务、财务状况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在2022年6月的时候,英诺伟手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还有1.07亿元。面对核心产品还需要优化且尚未商业化,以及多款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的情况下,该公司也希望通过上市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快速占领市场。而在首次冲刺港股失利后,该公司很快便选择第二次递表,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得耐心等等看。

标签: 医疗器械 血管介入 医疗器械公司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