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 > 正文

汉堡、咖啡、轻食正脱掉“洋装”​,“国产化”席卷餐饮业……

2023-01-12 13:49:21来源:36氪  

国潮风席卷而来,中国餐饮业也正在进行一场“国产化”大改造!


【资料图】

轻食行业,在传统西式轻食头部品牌们破产清算、“卖身”易主时,中式轻食“乘势而起”;

咖啡行业,把“咖啡奶茶化”当杀手锏的瑞幸赶超星巴克,茶颜悦色更是推出子品牌“鸳央咖啡”,直接打出“新中式咖啡”的定位;

汉堡行业,先是塔斯汀喊出要做“中国汉堡领潮者”,紧接着12月份,西贝也推出“中式汉堡”,主打馒头夹菜,目标开店万家……

“中式化轻食”、“中式化咖啡”、“中式化汉堡”....这些外来品类仿佛在排队“国产化”,在餐饮业掀起一股“国产风”。

1 餐饮业正在掀起“国产风”

6月份,“国产风”攻占轻食。

和西式轻食相比,“中式轻食”在制作、口味以及形式都更“丰富多彩”。如制作上,有蒸、煮、炖、焖、拌等比西式轻食更复杂;口味上,有麻、辣、鲜、酸、甜比西式轻食更丰富;形式上,有火锅类、凉皮类、面食类比西式轻食更多样。

除了轻食外,“国产风”也在咖啡的山头插上军旗。这些咖啡口味、杯子、场景也纷纷被“国产化”改造。

如咖啡口味“国产化”,咖啡+茶云南的茶叶/玫瑰花/牛乳等茶咖、咖啡+鲜果的果咖、咖啡+酸奶/牛奶的奶咖等等;咖啡杯“国产化”,咖啡杯被换成了瓷盖碗或竹筒;咖啡第三空间“国产化”,“竹隐公馆”把800年历史的古宅改造成咖啡馆;角落咖啡将岭南传统建筑和药房结合。

汉堡也未能“逃脱”。

在抖音上搜索“中国汉堡”的话题有2亿曝光,这些汉堡制作方式以汉堡皮现烤为主,将胚体从中间切开,放入烤炉烤制,刚烤出来,中间“蓬蓬的” ,吃起来不仅韧性足,还带着一股黄油味。

除汉堡的制作方式不同,国产汉堡夹菜品也极其丰富,除西式汉堡中常见的火腿、牛肉、鸡排外,还有北京烤鸭、梅菜扣肉、麻婆豆腐、龙虾等,夹心配料还有羽衣甘蓝、凤梨等。除了上述差距,小吃的搭配也有差异。西式汉堡通常以鸡块、鸡翅、鸡米花、土豆泥、薯条为主,国产汉堡则以鸡脖、薯球、山楂乌梅汁、南瓜露、红枣黑米浆等中国风小吃为主。

披萨也被“国产风”侵袭。

如比萨玛尚诺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市场,在比萨中融入了各种带有中式特色的菜品:比萨+北京烤鸭、比萨+鱼香肉丝、比萨+宫保鸡蛋......今年初,麦当劳与文和友联合推出了“文和友香辣小龙虾烤鸡堡”“文和友香辣小龙虾嫩牛五方”;必胜客在台湾推出了新口味“香菜皮蛋猪血糕披萨”。

这些“外来品类国产化”我简单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种普遍的特征:

特征一、带有国潮元素。如塔斯订,定位中国汉堡,品牌logo以及装修的主色皆以中国喜庆的大红色为主,它IP“塔狮”的设计,又融合中国传统“醒狮”身上七宝独角、祥云眉、龙鳞目、金铃等元素。

特征二、符合国人饮食文化。这些产品口味很符合国人口味的“复杂性”,如咖啡的果咖、茶咖、奶咖等,轻食的酸甜苦辣。

特征三、借助国产技术和平台。以星巴克为例,经过多年的培育,除了它的第三空间外,它的其他模式早已“国产化”。如借助企业微信,+公众号+社群等私域池子,深耕私域领域;借助美图+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上新外卖业务;借助“国产互联网技术”,乘坐“大数据”列车。

2 为什么会外来品类逐渐“国产化”?

一时之间,外来品类刮起了“国产风”,这其中又有哪些底层逻辑呢?

1、稀缺性和新鲜感消失,脱掉“洋装”回归“吃”的本质

疫情这些年,随着消费者的钱袋子被掏空,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了各种担忧。

这导致他们 不再为“不必要的需求买单”。 如“杜绝不必要产品份量”,所以小份量菜受青睐; “不为过量的空间买单”,所以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失效; “不再为过度的欲望花钱”,所以喜茶、奈雪等高端茶饮的品牌溢价不再灵验。

消费者在需求上的“断舍离”,让其非常在意产品价值,外加他们对产品口味的挑剔“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不再能忍受口味单调,形式单一的西式餐品,而更加青睐口味丰富,形态多样中式轻食、咖啡、汉堡等等。

2、国潮文化强势觉醒,中式餐饮对“西式餐品”大改造

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年轻人对我国的文化重新燃起信心和兴趣。

这时他们也开始从崇拜外来文化,到现在逐渐认识到我们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这也倒逼一大批精明的餐饮创业者,重新挖掘自身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和模式中。如通过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元素,来对“外来餐品”进行改造让其更符合我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通过对传统古朝、民俗文化的元素挖掘,来对产品形态和场景进行升级,让品牌更符合我国消费者的品味。

而且,国有品牌经过这么多年对西式餐品的研究和摸索,早已熟悉了这些餐品的制作工序和流程。外加本土品牌更了解和熟悉我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这让他们具备对“外来菜品”重新定义和再创新的能力。

3、收入降半,内卷加重,迫切以“国产化”来求突围

疫情期间,各品牌之间的内卷严重,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越来越“双胞胎”,为寻突围,各路品牌和网红餐厅开始寻求突围之道,于是纷纷“外来餐品国产化”来寻求产品上的突破和“装修场景国潮化”来寻求场景上的突围。

3 “国产化”会带给餐饮人哪些机会?

虽然“外来品类国产化”还处于发展阶段,想真正意义上反向超越,还需要一点时间。不过它在现阶段给餐饮带来了三个机会。

1、突围机会:通过“国产化产品+国潮化场景”实现同质化突围

在茶饮业,霸王别姬和茶颜悦色凭借“茶饮+国潮”立刻从同质化严重的茶饮市场杀出重围,走了一条自己的路。

那么凭借"国产化产品+国潮"的一些咖啡、汉堡、披萨、轻食等从逻辑角度来说,应该也能从同质化的竞争市场中实现突围。

如用“国产化的产品”实现产品的突围;用“国产化的场景”实现场景上的突围。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上述提到的塔斯汀,凭借以“中国汉堡+国潮化场景”便从一众的西式汉堡中杀出一条路,并且实现了逆势。

这说明“国产化”是可以给以“外来品类”为主营业务的餐饮创业者,,提供从一众同质化市场上杀入一条“蓝海”的机会。毕竟,西式已成红海,它的对立面,中式必然就是蓝海。

2、引流机会:“国产化”可为品牌带来巨大的曝光

烘焙、咖啡、汉堡、披萨等品类,一旦“国产化”,很大程度会形成话题,被人讨论,在讨论中品牌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曝光。

这是因为,这些外来品类一旦“国产化”,必然会打破消费者对外来餐品的“固有形象”,尤其在国民意识的觉醒下,很容易形成中式和西式的讨论。

以中式汉堡和西式汉堡为例,汉堡“国产化”后,中式汉堡在抖音有了2亿的曝光量,可见背后巨大的讨论性和曝光性。当然,这些讨论和曝光必然会为品牌带来巨大的流量,进而为品牌的后续的盈利带来更多可能性。

3、超车机会:国产品牌比“外来品牌”更有机会,更有韧性

19年前我国大多消费者对国外的品牌多少有点“崇拜的情绪”,总觉得这些品牌能为他们带来身份上的“高贵”,社交上“荣耀”,品味上的“独特”。

可这些年伴随国民意识的觉醒,外加国产西式餐品口味更符合国人标准,价格又实惠公道。 这也导致 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本国 餐饮品牌, 不再忍 受外来物种的“平庸”。

所以,这两年我们经常在各个报道看到一批批“外来物种”要么品牌老化,又不愿积极求变被市场“劝退”; 有的坚持“冷艳和高傲”不愿“低头”,为此被抢夺了市场地位。

这也给我国品牌又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趁着外来品牌水土不服的时机,快速抢占市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职业餐饮网小结:

经济强则文化强,文化强则餐饮强。

“文化自信”成为推动新餐饮从精神内核到外在形象不断演化的重要力量,外来餐饮品牌“国产化”成了必然趋势。

毕竟中国几千年的餐饮文化和饮食传统早已在根深蒂固,外来的品类想要长足发展下去,要么适应生存,要么淘汰出局。

而在这场外来餐饮品类“国产化大改造”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更多的餐饮新机遇。

标签: 第三空间 北京烤鸭 饮食习惯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